close
食物,功效,自然界,要注意,津液

提問: 養生中,“五色入五臟”的說法是什么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五色養五臟在中醫養生理論中,根據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學說,把自然界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、五色(綠、紅、黃、白、黑)與眾多的事物屬性聯系起來。說明人與大自然的關聯。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,自然環境之中,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,應和大自然融為一體,自然界的植物五顏六色,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生長,為萬物之靈的人提供了食物來源。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。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(綠、紅、黃、白、黑),各入不同的臟腑,各有不同的作用。不同顏色的食物,它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。不同顏色的食物,屬性也是不相同的,歸經也不同。 往往口感的喜好代表身體對某類元素的需求。換句話說:喜歡常常就是需要。比如:你的胃里有火,你吃辣椒和生姜的時候,你就會覺得很辣,難受。反之,你就會覺得很好吃,吃了舒服。因為辣椒和生姜都是溫性食物,起除濕與發散風寒的作用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細心觀察自己的所需所缺,適時補充身體的需求。要學會辨別寒與熱,分清陰陽。 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聽到有的老師說:他(她)有脂肪肝、高血脂,就是喜歡吃肥肉。這種喜歡太過,喜歡得出了毛病的情況,你就要控制某些喜歡的食物了。再喜歡的食物,也只能適當地吃,適可而止.五色對五臟的滋養 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綠色養肝、紅色補心、黃色益脾胃、白色潤肺,黑色補腎。以大家常吃的綠豆、紅豆、黃豆、白豆、黑豆為例:五豆的功用: 綠豆的功效:性味甘涼,具有清熱解毒之功,入肝經 紅豆的功效:性平,有清熱解毒、活血排膿,健脾益胃、利尿消腫、通氣除煩等,可治療小便不利、脾虛水腫、腳氣、黃疸等癥。有促進心臟活動的功效,入心經 黃豆的功效:性微寒,能活血通便、解毒祛風熱、益氣補脾,入脾經 白豆(飯豆)的功效:性平,有理中益氣、補腎健脾、和五臟、生精髓、止消渴、吐逆泄痢,小便頻數,含有較多的鈣質,入肺經 黑豆的功效:性平,調中益氣,活血解毒,治消脹,下氣利水,止汗藥物,入腎經綠色養肝 常見綠色食物 綠豆、菠菜(最養肝的菜)、西蘭花、黃瓜、絲瓜、芹菜、韭菜、青辣椒、茼蒿、萵筍、白菜、薺菜(長沙話叫:地菜子,有清火降壓作用)、油菜、四季豆、豆角、空心菜(長沙話叫雍菜、四聲音)、木耳菜、綠莧菜、蘿卜茵、青菜、苦瓜(最去心火,能分泌胰島素)水果等。紅色補心 常見紅色食物 紅豆 紅薯、胡蘿卜(最保護眼睛的蔬菜,健脾、保肝)紅辣椒、紅棗、番茄、山楂、香椿、草莓等黃色益脾胃 常見黃色食物 黃豆、牛蒡(最善清理脾胃火,可以加紅白蘿卜一起燉骨頭湯喝)、腳板薯(最善治療口腔潰瘍的極好食物),薏米、(性味甘淡微寒,有利水消腫、健脾去濕、舒筋除痹、清熱排膿等功效,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)韭黃、南瓜(產生胰島素,治療消渴癥),蘋果、蛋黃、粟米、玉米等白色潤肺 常見白色食品,白豆、冬瓜、梨、白蘿卜、銀耳、藕、百合、茭白、蓮藕、米面、豆腐、花菜、竹筍、淮山、涼薯等。黑色補腎 常見黑色食物 黑豆 黑米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、核桃(不是黑色,但是是補腎的食物)、紫菜、海帶(也是潤肺食物)千年養生之道順應自然,通曉陰陽大自然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,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,必然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。一年四季,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循環更迭,一日之中晝暖夜涼的不同,廣闊天宇中風霜雨雪的變化,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技能,而一旦外界環境的影響超過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,就會導致病理性變化。馬王堆醫書用“陰陽”二字總攬自然。竹簡《十問》皇帝問于天師曰:“萬勿(物)何得而行?草木何得而長?日月何得而明。”天師曰:“璽(爾)察天地之請(情),陰陽為正,萬勿(物)失之而不繼,得之而贏。”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喻燕姣認為,“陰陽為正”是指宇宙自然界的規律以“陰陽”變化為主導,萬事萬物的變化都受到其制約,違背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就無法延續生存,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就能夠興旺有余,切實依照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而生活起居,就能調理好生活,永保身體健康。安生之本,必資于食馬王堆醫書載:“酒食五味,以志治氣。目明耳聰,被(皮)革有光,百脈充盈,陰乃×生。”正常的飲食五味,能滋生氣血,充盈百脈,滋潤皮膚,甚至連膚色也與飲食有關。對于怎樣選擇食物,馬王堆醫書也有一套理論。《十問》主張常吃韭菜和禽蛋等物,“草千歲者唯韭……目不蔡(察)者,食之恒明;耳不聞者,食之恒聰;春三月食之,苛疾不昌,筋骨益強,此胃(謂)百草之王。”《十問》還贊同適量飲酒,認為“酒者,五谷之精氣也”,有“入中散流”行血活氣之功效,“故以百藥為由”,也就是酒為百藥之長的意思。另外,馬王堆醫書非常強調飲食療法,主張藥補與食補相結合。飲食療法是古人利用食物來防治疾病,增進健康的經驗總結。在馬王堆醫書中,有大量的食物入藥。清靜養神,調攝情緒調神攝生就是調整人的情緒,頤養心情以求健康長壽。馬王堆醫書認為,喜怒無常是生病之由。“坡(彼)有央(殃),必其陰精漏泄,百脈宛廢,喜怒不時,不明大道,生氣去之。”明確提出了“喜怒”是引發疾病的重要原因。怎樣才能驅除病因呢?馬王堆醫書主張:“神和內得,云(魂)柏(魄)皇×,五臧(藏)轱白,玉色重光,壽參日月,為天地英。”強調神和內得,精神和諧,就能精力充沛,內臟堅固健壯,容顏煥發青春,并且可以長壽,成為身體素質很強的人。喻燕姣認為,馬王堆醫書中有“心制生死”的觀點,只要人的精神堅定強固,就能夠控制生和死,這種觀點對后世中醫學有很深遠的影響。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喻燕姣說,馬王堆醫書認為氣功導引是強身健體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。《卻谷食氣》和《導引圖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養生文獻,而散見在馬王堆其它醫書中的氣功導引養生內容也有不少,氣功導引是馬王堆醫書的一個重要內容。《卻谷食氣》還主張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應經常操練氣功導引,病循序漸進。年滿20歲的人,每天早晚各做呼吸吐納20次,每隔兩天改為晚上一回,作200次(早上不作,晚上作);年滿30歲的每天早晚各作300次,每隔三天改在晚上作300次,其它年齡的人都可以按照這種比例類推。只要長期堅持,就可達到健身養年的效果。呼吸吐納也有禁忌,必須避開春夏秋冬的邪氣,春季不要在暗無陽光的環境下進行,夏季當避開酷暑炎烈的熱風,秋季應避開霜凍與霧天,冬季須避開刺骨的寒氣。年養生——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人有萬物之靈的尊稱,但人也時時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響。宇宙榮國陰陽運動,形成司機變化,從而影響萬物,也影響著人。所以養生的原則當然要順應天時氣候的變化,四季養生就是順時養生的精髓。   我們了解了在一天當中怎樣養生的方法,那么一年當中我們怎樣養生呢?一年四季的養生也同樣要要掌握三個規律:陰陽消長運行的規律、氣機升降的規律、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。掌握了這三個規律以后呢,我們就可以養生長、化收藏,養陰陽、養五臟。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,這是《黃帝內經》里關于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。下面,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。  春夏養陽  春夏怎么養陽呢?春天主生發,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,萬物復蘇。《黃帝內經》就告訴我們“無厭于日”,就是不要討厭陽光,這個時候要夜臥早起,去曬太陽,讓我們抒發肝氣,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,這就叫做四氣調神。所以,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么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、來協調。  春季養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,我們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。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,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,若肝臟失常,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癥,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于此。  夏天的時候,萬物茂盛,陽氣旺盛,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,來維護我們的生命。夏天重在養心,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,因為苦入心,對清我們的心火、對清我們的熱都很有好處。夏天我們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,比如西瓜、綠豆湯等。關于肉,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、性涼的,比如鴨子肉,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。另外,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,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。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。 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,是養脾的時候,脾主運化,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,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。而且這個時候,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,谷子在灌漿了,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。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。  夏季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,天地之氣相交,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,使氣機宣暢,精神外向。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,就會損心傷氣。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,又有“汗為心之液”一說,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。  秋冬養陰  秋天的時候是“入地戶”的時候,我們常說春分開始“開天門”,秋分開始則“入地戶”。入地戶時,萬物要開始收藏,我們人體也要養收。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后,似乎也累了。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,果子、莊稼都收藏了,這個時候呢,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,這叫作“收”。  秋天主要要養肺。肺經過了夏熱的燥,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,比如梨、藕、杏仁、貝母、百合這些東西,來養我們的肺、潤我們的肺,收斂我們的肺氣。  秋天濕度下降,是容易感冒的季節。秋天天氣干燥,“燥”易傷肺,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。從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癥。所以要“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”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。  到了冬天以后,就主藏了。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,動物去冬眠了,花也凋謝了,樹葉也落光了,那么人呢,人的身體也該休息了。冬天最重要的養生就是養藏,藏什么呢?藏精,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,所以說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瘟”。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,他老感冒,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。我說你冬天干嘛了,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,累得一塌糊涂。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后果。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,趕快來個“春眠不覺曉”,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。維護陰陽平衡的三個方面如何維護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呢?這要從三方面來講:   首先,就是要注意寒熱的平衡。為什么呢?因為寒是傷陽的,熱是傷陰的,那么我們要是不能夠很好地維持寒熱的平衡,當然就要影響到陰陽平衡。  第二個就是要維持氣血的平衡。因為氣屬于陽,血屬于陰,那么我們要維持陰陽平衡,氣和血的平衡當然要保持。關于氣虛,我們已經講過了。那么有關血虛的情況也有很多。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血虛,特別是在衛生期的時候,不注意休息不注意養血、補血,很容易出現血虧。女人是以血為本,所以,就是要注意養血。如果女性例假太多,那么經期過了以后或者是期間,應該多吃一點紅糖、紅棗,或者紅糖煮荷包蛋——紅糖煮兩個荷包蛋,一天吃兩個,連吃三到五天,這個血就補回來了。否則的話,容易形成血虛。  那血虛是什么癥狀呢?血虛首先是面色發黃,沒有光澤、萎黃,而且人沒有精神;而且血虛會引起心慌心跳,增加我們心臟的負擔,所以就會出現心慌心跳。因為血也是營養人體的,血虛就影響到氣虛,可以出現爪甲蒼白。針對血虛我們就要著重地補血,只要沒有血液方面的病,補血、養血其實是很容易形成的,就是剛才說的,紅糖煮荷包蛋,要是再放些大棗,效果會更好,或者是當歸燉雞、人參燉雞,對造血、補血都很好。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做到及時注意,當我們出現頭昏、眼睛發花、面色不好,我們就要注意養血。  中醫認為“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”。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,血則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。氣虛可導致血虛,血虛無以載氣。所以氣血的平衡對于身體健康的意義尤為重要。中醫養生一般采用氣血同補的方法,效果甚好。  第三個平衡就是要注意燥濕平衡,也就是津液的平衡。液就是液體、血液,因為我們人體中70%是水份,包括津液在里邊。維持津液的平衡,也是維持陰陽的平衡。  人們很多情況下,有傷津,傷了津液,引起水分不夠,就出現津虧,表現為口干、老口干。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出了大汗,回家不趕快把水給補充,就會出現傷津,嚴重的,可以出現大便干、皮膚干。  另外,水分在人體同樣也不能太多。人體里邊這個水分,不能夠正常排除,那很多情況是脾腎陽虛,應該趕快要去治療。  總之,我們要通過寒熱平衡,通過氣血的平衡,通過燥濕的平衡,來維持我們的陰陽平衡。陰陽平衡了,保養好了,我們就會健康一些。抗陰保陽依據太極生命鐘的規律,陽氣是隨著人身體的成熟逐漸的增加。人年輕時候一直到中年,陽氣是增加的過程,陰氣比較弱。到了中年以后,陰氣就開始增加了,這叫做“陰長陽消”,這是自然規律,整個宇宙天時、春夏秋冬是如此,人的生命也概莫能外。《易經》所揭示的這條規律給我們的提示是什么呢?它告訴我們,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陰氣的增長這個問題。就是說我們要能夠對抗陰氣,排除陰氣。   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ilia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